医疗常识
痛风一百问之1~20问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异常引发的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人。在各类疾病中,痛风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其发病率急剧攀升,我国痛风患病率已从不足 1% 飙升至 1% - 3%,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更是高达 13.3% ,意味着每 10 个人中就可能有 1 - 2 人尿酸水平异常。不仅如此,痛风发病年龄愈发年轻,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
您是否常听闻身边有人被痛风突袭,关节剧痛难忍?面对痛风,大家总有诸多疑问,比如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饮食上要如何忌口?能不能根治?为帮您全面了解痛风,本期精心梳理了 “痛风 100 问”,涵盖痛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饮食、运动等各方面,为你深度剖析痛风,助你科学应对,守护健康。
1.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特征为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膜、软骨及其他组织中沉积,引发炎症反应。简单来说,就是体内尿酸过多,这些多余的尿酸形成结晶,“跑” 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捣乱,尤其是关节处,从而引起关节肿痛、局部发热、潮红等一系列症状。
2. 痛风属于什么类型的疾病?
痛风属于代谢性疾病,同时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它不仅涉及到嘌呤代谢的异常,还会因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急性或慢性炎症,影响关节、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
3. 痛风在古代有哪些记载?
在古代,痛风就已被认知。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痛风症状,称其为 “不能行走的病”。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痛风,但类似痛风关节疼痛的症状有相关记载,中医将其归为 “痹证” 范畴,如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 “痛风” 病名,认为其多由血热复感外邪、湿热相搏、气血凝滞所致。
4. 痛风在现代社会的发病趋势如何?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增长更为显著。据统计,过去几十年间,全球痛风发病率平均增加了数倍,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群。
5.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是什么?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重要生化基础,但并非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发展为痛风。只有当血尿酸水平长期过高,尿酸盐结晶在组织中沉积并引发炎症反应时,才会出现痛风症状。约 10% ~20% 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痛风。
6. 尿酸在人体内是如何产生和排泄的?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人体内20%的尿酸来源于食物中的嘌呤分解,80% 由内源性嘌呤代谢产生。嘌呤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终生成尿酸。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约 2/3 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其余 1/3 通过肠道排泄,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分解。
7. 人体正常的尿酸水平范围是多少?
一般来说,男性血尿酸正常范围为 150~416μmol/L,女性在绝经前为89~357μmol/L,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水平有所上升,接近男性水平。但不同检测方法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
8. 为什么尿酸会形成结晶?
尿酸在血液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当血尿酸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且在局部温度降低、pH 值改变等因素影响下,尿酸就会从血液中析出,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容易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
9. 痛风会遗传吗?
痛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约 10%~25% 的痛风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影响尿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或改变肾脏尿酸转运蛋白的功能,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使后代患痛风的风险增加。
10. 哪些基因与痛风的遗传有关?
目前已发现多个与痛风相关的基因,如 ABCG2 基因,其突变可影响尿酸的转运和排泄;SLC2A9 基因,参与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突变后可能导致尿酸代谢异常。此外,一些参与嘌呤代谢关键酶的基因变异,也与痛风遗传相关。
11. 痛风急性发作有哪些典型症状?
痛风急性发作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疼痛程度常被描述为 “刀割”、“火烧” 般难以忍受。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关节迅速出现红肿、发热,皮肤紧绷发亮,活动明显受限,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
12. 痛风发作的疼痛有什么特点?
疼痛具有突发性,常在数小时内迅速加剧至高峰。疼痛性质剧烈,难以忍受,轻微触碰或活动都会使疼痛加重。疼痛通常在夜间发作,影响患者睡眠。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发作频率可能增加,间歇期缩短。
13. 除了第一跖趾关节,还有哪些关节容易受痛风影响?
足背、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腕关节等也是痛风常见的受累关节。随着病情发展,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也可能受到累及。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多个关节同时受累的情况。
14. 痛风发作时关节红肿的原因是什么?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加快,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关节肿胀。同时,炎症介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充血,从而表现为关节红肿。
15. 痛风发作时皮肤会有哪些变化?
发作时受累关节处皮肤颜色可由正常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皮肤温度升高,感觉发烫。随着病情缓解,红肿消退后,皮肤可能会出现脱屑现象。
16. 痛风发作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不经过治疗,痛风急性发作一般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如果经过规范治疗,如及时使用抗炎止痛药物,疼痛和肿胀等症状可能在数天内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若不控制血尿酸水平,痛风可能会频繁发作,间歇期缩短,甚至出现关节软骨、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持续存在,关节畸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7. 痛风间歇期有症状吗?
痛风间歇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会完全消失,关节功能也可能恢复正常。但此时血尿酸水平仍然较高,尿酸盐结晶在关节等部位的沉积并没有停止,处于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状态,仍有再次发作的风险。
18. 什么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长期高尿酸血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痛风频繁发作,尿酸盐结晶持续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导致关节软骨、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持续存在,关节畸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9. 痛风石是什么,长在哪里?
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周围、皮下等组织长期沉积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结节。常见部位包括耳廓、第一跖趾关节、手指关节、鹰嘴滑囊、跟腱等。耳廓处由于温度较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是痛风石的好发部位之一。
20. 痛风石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痛风石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它会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使患者行走困难、手部活动受限。痛风石破溃后,尿酸盐结晶流出,容易引发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此外,痛风石沉积在肾脏,可引起肾脏损害,甚至发展为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