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

特色技术

全程呵护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4日 点击数:
摘要:

病例:患者女,37岁,确诊霍奇金淋巴瘤。分别于治疗前及6周期化疗后于华工六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以期进行肿瘤治疗前分期及治疗中期评估治疗疗效。

两次PET/CT显像结果如下图所示:

202503241449480794.Png

“淋巴瘤6程化疗后”与旧片对比:

右侧颈部(II区)、双侧颈部(III/V/VI区)、纵隔内(1/2/3A/4/5/6组)及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部分代谢轻度增高,与前次显像比较大部分病灶明显缩小、代谢活性明显减低,考虑为淋巴瘤侵犯淋巴结经治疗后处于抑制状态(Deauville评分 3分);

一、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死亡人数为4.70万,死亡率为2.47/10万,且地域、城乡见差异明显,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a.霍奇金淋巴瘤(HL):特征是存在里-施细胞(Reed-Sternberg),发病症状主要包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和锁骨上区域,伴有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b.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源自B细胞、T细胞或淋巴结及其他器官,没有特定里-施细胞,病理表现更为复杂。淋巴结肿大可发在身体任何部位,且可能累及胃肠道、骨髓等结外器官。

二、PET/CT目前是除惰性淋巴瘤外,淋巴瘤分期及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最佳检查方法。其在淋巴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势如下:

a.全身显像,一次检查可同时评估全身淋巴结及结外高代谢灶;

b.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高。指南推荐非惰性淋巴瘤开始治疗前进行PET/CT基线评估;

c.帮助准确分期,及时修正治疗方案。尤其是霍奇金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侵袭性淋巴瘤。PET/CT显像可改变9%~45%患者的临床分期,改变约10%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

d.对脾脏、骨髓内异常病灶的检出具有独特优势,能发现更多隐匿病灶;

e.指导穿刺活检部位,提高诊断率;

2014版Lugano分期标准

202503241449487814.Jpeg

三、2021年CSCO淋巴瘤18F-FDG PET/CT应用指南提出:

1、治疗前PET/CT淋巴瘤基线评估(霍奇金淋巴瘤及多数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与CT扫描相比,PET/CT可检出更多CT未显示病灶,改变15%~20%患者的临床分期,改变8%患者的治疗方案。其次,基线检查对治疗后相关病灶的性质判定及对照具有重要意义。

2、治疗中期:

指南建议霍奇金淋巴瘤(HL)化疗后2周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化疗4周期后,于下一次化疗前1-2天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显像及5-PS评分结果指导治疗方案。

3、治疗结束时疗效评估

为最大限度减少治疗相关炎性反应,通常推荐化疗结束后6-8周或放疗结束后8-12周行PET/CT检查。当怀疑惰性淋巴瘤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时,建议PET/CT显像评估,并可在PET/CT引导下对代谢活跃的病灶进行活检明确。

【注:以上部分内容引用自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公众号】

录入:核医学科通讯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