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术
生命的桥梁:带你了解动静脉造瘘术
如果您身边有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可能听说过“动静脉造瘘术”这个词。它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一、什么是动静脉造瘘术?
简单来说,这是通过外科手术将患者的一条动脉和邻近的静脉直接连接,形成一个高流量的血管通路。术后,静脉在动脉血流的冲击下会逐渐扩张、增厚,最终成为能耐受每周数次穿刺的“超级血管”。这个过程被称为“瘘管成熟”,通常需要4-8周。
二、为什么要“自造伤口”?
对于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相当于“人工肾脏”,但常规静脉无法承受透析机每分钟300毫升的血流量(是正常静脉流量的10倍)。通过造瘘术建立的血管通路,既能保证充足血流量,又比临时插管更安全、使用寿命更长。
三、手术方式有哪些选择?
1. 自体动静脉瘘(首选)
将自身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常用部位是前臂的桡动脉和头静脉。优势是感染率低、使用寿命长,但需要患者血管条件较好,且内瘘血管成熟时间需要4-8周后才可使用,因此如后需长期血液透析的肾友们建议提前做好自体动静脉内瘘,准备好后续透析的“生命线”
2. 人工血管搭桥(次选)
当自身血管条件差时,采用人工血管连接动静脉。虽然术后2-3周即可使用,但血栓和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术后护理关键点
1. 功能锻炼
术后24小时即可开始握力球训练: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促进瘘管发育。注意避免血压计测量或静脉穿刺患肢(因此内瘘术后的肾友们一定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线)
2. 日常监测
学会“一摸二听三看”:
- 摸:感受震颤感(类似猫喘气的震动)
- 听:用听诊器检查血管杂音
- 看:观察有无红肿、疼痛或渗血
3. 保护要点
- 避免佩戴过紧首饰或手表
- 睡眠时勿压迫术肢
- 穿刺后正确按压止血(需学习“绳梯穿刺法”)
五、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若发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 震颤/杂音突然消失(可能提示血栓)
⚠️ 手指苍白、发冷伴疼痛(警惕窃血综合征)
⚠️ 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可能发生感染)
六、延长瘘管寿命的秘诀
1. 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术肢接触水
2. 控制血压在130-140/80-90mmHg范围
3. 定期做血管超声检查
4. 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110g/L
动静脉造瘘术虽是小手术,却是透析患者的“生命工程”。通过科学护理,很多患者能使用同一瘘管超过十年。记住,每次透析时血管穿刺的疼痛,都是在为延续生命积蓄力量。医患共同努力守护这条“生命线”,才能让透析之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