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预防猝死神器
我终于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日前,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成功为一名38岁的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进行“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手术。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在数秒内识别患者的室颤,然后自动放电除颤!
这是南海首例S-ICD植入手术
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装上“保命装置”
远离猝死!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凶险的死亡原因。
01
青年小伙心脏疾病作祟
面临随时猝死危险!
阿光(化名)今年38岁,身体没啥大毛病,不抽烟、不喝酒。唯独就是平时工作太忙,压力大、常加班,没有时间运动,吃得也比较随意。
正当阿光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日复一日地过下去,意外发生了。一天,阿光照常到深夜才下班回到家。刚坐下不久,他就感到胸口突然一阵发闷,全身大汗淋漓,呼吸也变得急促困难。
很快,他被家人送到了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医生诊断其为急性心衰、扩张型心肌病、短阵室速,情况极为凶险,属于猝死极高危人群!
尽管阿光在医院做了相关检查治疗,然而未来的危机仍没有解除:
他依然存在室颤的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
以后都要提心吊胆过日子吗?……
有办法拆除这颗“定时炸弹”吗?
还真有!
这种情况下
及时有效地除颤
是预防猝死的关键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就是阿光的救命法宝!
02
南海首例S-ICD植入
自动除颤,解除猝死危机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就是可以在心脏猝死室颤发生时,及时“放电”除颤,相当于给心脏加一道“保险”,保住生命安全。
以往针对这类病情,会为病人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通过穿刺血管,经静脉将除颤电极植入心脏中,但会发生经静脉导线植入而导致的感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小光才38岁,正值人生奋斗黄金时期,无起搏需求,考虑到日常生活和远期影响,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张彤团队决定为患者选择创伤更小的新型技术: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传统ICD
新一代S-ICD
S-ICD
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能在数秒内识别患者的室颤,然后自动放电除颤。
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
能够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
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
更适合年轻、上肢活动较多、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
传统三个切口减至两个,减少外观影响
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后,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张彤团队联合心胸外科副主任周国华为患者进行S-ICD植入术。术中,经测试,除颤器各项参数良好,诱颤、除颤一次成功!耗时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影像
今后
阿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将大大减少
“再也不用那么担心这颗‘定时炸弹’了!”
此次S-ICD植入术顺利开展
开启了南海猝死的S-ICD预防治疗新时代
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挽救更多生命
南医技术666!
心血管内科
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佛山市十四五医学培育重点专科、南海区医学重点专科。成功创建佛山市首个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是第一批广东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心血管内科分为一区、二区(CCU),共设置床位93张,已形成完整的亚学科专业,可开展所有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手术,包括冠心病介入、电生理起搏、结构性心脏病等诊疗技术。
副主任医师
张彤
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
副教授,医学博士。擅长冠心病介入手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作为独立术者开展如下介入诊疗:IVUS,FFR,血管内镜操作,左主干以及冠心病CTO病变的介入治疗,钙化病变旋磨治疗;His起搏,左束支起搏,ICD、CRT植入;室上速、房性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化学消融,Marshall静脉的化学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先心病及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以及TAVR手术。
供稿 | 心血管内科二区 何伟民
编辑丨卢秋坚
责编丨梁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