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透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腹痛、发热、透析液浑浊等表现,严重腹膜炎可导致腹透患者腹膜功能衰竭、死亡,尤其是长透析龄和老年腹透患者。腹膜炎大致可以分为细菌性腹膜炎、真菌性腹膜炎、氧化性腹膜炎、化学性腹膜炎。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约占腹膜炎的3%-6%,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危害大,一旦确诊应立即拔管。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治。
一、真菌性腹膜夜的临床表现
真菌性腹膜炎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腹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有时较为剧烈;腹透液浑浊且不易澄清,常伴有絮状物;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发热类型不规则;有些患者可能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梗阻。长期的真菌性腹膜炎会使腹膜增厚、粘连,腹膜功能逐渐丧失,超滤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腹膜透析无法充分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使患者不得不退出腹膜透析治疗,甚至可能因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二、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原因
真菌性腹膜炎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重要原因之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破坏了人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真菌大量繁殖并趁机侵入腹腔。患者免疫力低下也是关键因素,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都易使真菌有机可乘。此外,腹透管相关感染、腹腔局部环境改变等也为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断
真菌性腹膜炎与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相同,满足下列3项中任意2项即可诊断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1、腹腔感染症状,腹痛、发热等表现;
2、腹膜透析液浑浊并且透出液中白细胞≥100×10 6个/L,多核细胞>50%;
3、透析液分离和/或至少1次培养出真菌。
四、如何治疗
预防真菌性腹膜炎至关重要。严格规范腹膜透析操作流程,加强无菌观念,防止腹透管污染。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控制用药疗程和剂量。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适当补充免疫球蛋白等。定期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评估和监测,包括腹透液常规检查、微生物培养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一旦确诊为真菌性腹膜炎,需立即拔除腹透管,这是治疗的关键步骤,因为腹透管是真菌的重要滋生地和感染源。同时,根据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治疗疗程较长,一般至少 2 - 3 周,且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各项指标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