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一百问之21~40问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浏览次数: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异常引发的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人。在各类疾病中,痛风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其发病率急剧攀升,我国痛风患病率已从不足 1% 飙升至 1% - 3%,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更是高达 13.3% ,意味着每 10 个人中就可能有 1 - 2 人尿酸水平异常。不仅如此,痛风发病年龄愈发年轻,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

您是否常听闻身边有人被痛风突袭,关节剧痛难忍?面对痛风,大家总有诸多疑问,比如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饮食上要如何忌口?能不能根治?为帮您全面了解痛风,本期精心梳理了 “痛风 100 问”,涵盖痛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饮食、运动等各方面,为你深度剖析痛风,助你科学应对,守护健康。

21. 痛风会影响肾脏功能吗?

会的。痛风可导致多种肾脏病变,如尿酸性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可影响肾功能。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可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蛋白尿,病情发展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尿酸性尿路结石可阻塞泌尿系统,引起肾绞痛、血尿、肾盂积水、感染,长期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22. 痛风引起的肾脏病变有哪些症状?

早期尿酸性肾病可无明显症状,可仅表现为夜尿增多、轻度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水肿、血压升高、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如血肌酐水平升高、尿素氮水平升高,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尿酸性尿路结石则会引起肾绞痛,疼痛剧烈,可伴有血尿,结石较大导致泌尿系统梗阻,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症状,久而久之出现梗阻性肾病、肾功能不全。

23. 痛风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吗?

痛风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痛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且病情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

24. 痛风患者为什么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一方面,高尿酸血症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另一方面,痛风患者常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5. 饮食因素对痛风发病有多大影响?

约 20% 的痛风发病与饮食因素直接相关,饮食因素对痛风发病影响较大。高嘌呤饮食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大量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可使外源性嘌呤摄入增加,经过人体代谢后产生大量尿酸,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我们提倡避免高嘌呤饮食。

26. 哪些食物属于高嘌呤食物?

动物内脏(如肝脏、肾脏、胰脏等)、大部分海鲜(如贝类、虾类、蟹类、沙丁鱼、凤尾鱼等)、火锅、浓肉汤、酵母、部分肉类(如猪肉、牛肉、羊肉等,但相对内脏和部分海鲜嘌呤含量稍低)等都属于高嘌呤食物。其中,每 100g 动物肝脏中嘌呤含量可达 200 - 500mg,每 100g 贝类海鲜嘌呤含量约 150 - 300mg。简而言之,痛风患者尽量避免进食内脏、海鲜、红肉、浓汤。家禽(鸡、鸭、鹅,尽量去皮)可以适量进食。

27. 饮酒与痛风发病有什么关系?

饮酒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代谢为乳酸,乳酸与尿酸在肾小管分泌过程中存在竞争抑制,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同时,酒精还可促进腺嘌呤核苷酸转化,使尿酸生成增加。不同类型的酒对痛风影响程度不同,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诱发痛风发作的风险较高;白酒等烈性酒也可增加血尿酸水平,增加痛风发病风险。长期大量饮酒人群痛风发病风险比不饮酒者高出数倍。因此,提倡痛风患者戒酒。

28. 不同酒类对痛风的影响有何不同?

啤酒中不仅含有酒精,还富含大量嘌呤,其诱发痛风发作的风险最高。每天饮用啤酒超过两听(约 750ml)的人群,痛风发病风险比不饮酒者增加 2 - 3 倍。白酒等烈性酒,其酒精含量高,可使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发病风险。红酒中虽然也含有酒精,但适量饮用对血尿酸影响相对较小,不过过量饮用同样会增加痛风风险。

29. 肥胖为什么会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堆积,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使尿酸在体内潴留。同时,肥胖患者往往饮食习惯不佳,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高嘌呤食物,进一步增加了尿酸生成。此外,肥胖还可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尿酸排泄,从而增加痛风发病风险。肥胖人群患痛风的概率比正常体重者高出数倍。因此,鼓励肥胖患者积极控制体重,降低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发病风险。

30. 高血压与痛风有什么关联?

高血压与痛风关系同样非常密切。血压升高可引起肾脏小动脉硬化,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影响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功能,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同时,部分降压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进而进一步升高血尿酸水平。而高尿酸血症也可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血压应控制达标,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高血压合并痛风或者高尿酸血症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31.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患痛风?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同时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升高,可促进尿酸生成。此外,糖尿病肾病出现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排泄进一步减少,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痛风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32. 高血脂与痛风有什么关系?

高血脂与痛风常常并存,相互影响。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影响尿酸的排泄,同时高尿酸血症也可促进脂质代谢紊乱,加重高血脂。此外,一些降脂药物(如某些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导致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33. 药物会导致痛风吗?

在临床工作中,确实存在某些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或生成,导致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发病风险。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使尿酸排泄减少;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和重吸收,导致尿酸潴留;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管功能,减少尿酸排泄。应用上述药物时,需根据原发病的病情来判断,如果根据病情需要用此类药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尿酸水平,并关注是否出现痛风急性发作。

34. 哪些疾病会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除了上述提到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由于细胞增殖过快,核酸分解代谢增强,会使尿酸生成增多,从而增加痛风发病风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率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升高,也会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35. 运动不足与痛风发病有关吗?

运动不足与痛风发病有关。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导致超重甚至肥胖,进而影响尿酸代谢。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脏功能,有利于尿酸排泄。而运动不足则会削弱这些对尿酸代谢有益的作用,增加痛风发病风险。但是,痛风急性发作期,或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未得到控制达标时,一般不推荐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也可以诱发或者加重痛风的急性发作。

36. 精神压力会诱发痛风吗?

据研究,精神压力也有可能诱发痛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尿酸代谢。同时,精神压力大时,人们可能会改变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暴饮暴食等,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增加尿酸生成,减少尿酸排泄,从而诱发痛风发作。其实,保持健康的心态,对多种疾病的控制不无裨益,并不仅限于痛风。

37. 睡眠不足对痛风有影响吗?

睡眠不足对痛风有一定的影响。睡眠不足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影响尿酸排泄。此外,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使痛风更容易发作。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痛风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38. 环境因素对痛风发病有影响吗?

环境因素对痛风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寒冷环境可使局部温度降低,有利于尿酸盐结晶析出,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另外,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压低、氧含量低,人体代谢发生改变,尿酸生成增多,同时肾脏排泄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39. 诊断痛风需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痛风通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尿酸测定,了解血尿酸水平;血常规检查,判断是否有炎症反应(如白细胞计数等);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查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肝功能检查及血脂检查,评估是否合并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必要时可进行关节腔穿刺,进行关节液检查,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尿酸盐结晶,这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此外,影像学检查如 X 线、超声、双能 CT 等也有助于诊断,可观察关节损伤情况、是否存在痛风石等。另外,建议完善泌尿系彩超检查,以指导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40. 血尿酸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血尿酸检查前,患者应正常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不要饮酒,至少空腹 8 小时以上抽血。检查前几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使血尿酸暂时升高。如果正在服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应告知医生,以便判断结果时参考。同时,一次血尿酸检查结果正常并不能排除痛风,一些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正常甚至偏低,必要时需多次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