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是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醒时,预先签署的医疗指示文件,用于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希望接受或拒绝的医疗措施。它确保个人在无法表达意愿时,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接受医疗护理。
注意:生前预嘱≠放弃治疗≠安乐死,而是在生命末期避免无意义的过度抢救,让生命自然、有尊严地结束。
二、生前预嘱的核心内容(《我的五个愿望》)
1. 医疗选择:是否接受特定治疗(如化疗、插管等)。
2. 生命支持:是否使用呼吸机、心肺复苏等。
3. 照护方式:希望被如何照料(如疼痛管理、临终环境)。
4. 情感需求:想对家人说的话或未完成的心愿。
5. 指定代理人:委托信任的人代为医疗决策。
三、为什么需要生前预嘱?
1、自主权:保障个人医疗意愿,避免被过度治疗。
2、减轻家庭负担:减少亲属间的决策冲突与心理压力。
3、优化医疗资源:避免无效抢救,让资源更合理分配。
4、尊严离世:按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善终方式。
四、常见误区澄清
❌“只有老人才需要” → ✅ 突发意外或重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
❌“签了就不能改” → ✅ 可随时根据意愿调整或撤销。
❌“等于放弃生命” → ✅ 是选择“如何治疗”,而非“不治疗”。
提前规划,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通过生前预嘱,我们让生命的谢幕更从容,也让爱与告别更有温度。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219条: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医疗机构应尊重患者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