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3月31日
地点:消化内科一区会议室
主讲者:刘莹护士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提升老年人营养认知与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区于2025年3月28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吃好才能身体好——老年人日常如何吃》的健康讲堂。此次讲座由消化一区营养专科护士刘莹主讲,吸引了众多老年朋友及家属前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热烈,充分展现出公众对科学饮食和营养知识的高度关注。
衰老带来的营养挑战,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体的营养问题愈发凸显。刘莹护士指出,65岁以上人群随着代谢能力、感官功能和器官活力的逐渐下降,容易出现蛋白质与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进而导致营养不良、体重过轻、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老年人至关重要。
“十项实践应用”,吃出健康幸福晚年
本次讲座紧扣2022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围绕老年人饮食“该吃什么”“怎么吃”这一核心问题,详细讲解了十项实用饮食建议,将理论转化为易懂、可行的生活方式指引:
一是丰富食物种类,合理搭配膳食结构。
强调主食多样化(如玉米、小米、荞麦等),搭配深色叶菜和多种水果,提升营养全面性。动物性食物建议轮换摄入,推荐多吃鱼腩;同时鼓励摄入多样的奶类和豆制品,以满足优质蛋白需求。
二是确保每日摄入充足优质蛋白。
按照体重计算蛋白质摄入量(1.0-1.2g/kg),三餐均衡分布动物蛋白,避免集中摄入。每日建议饮奶300-400ml,豆腐、豆皮、豆浆等大豆制品也是重要来源。
三是鼓励家庭共餐,共享食物温情。
饮食不仅是营养供给,更是情感交流。良好的用餐氛围有助于激发食欲、缓解孤独、提升幸福感。老人们在家的“陪伴饭桌”,比独自进食更有益身心健康。
四是通过改善情绪与烹调方式提升食欲。
讲座提醒老年人积极参与生活,保持愉悦心情,同时尝试多样化的烹饪方法,如炖、蒸、煮、煲汤等,激发对美食的兴趣,避免长期进食清淡单一饮食导致营养不足。
五是科学延缓肌肉衰减。
从40岁起肌肉就开始流失,老年人尤需重视蛋白摄入、户外活动及维生素D补充。鱼类、蛋黄、深色蔬果和奶制品能为肌肉健康提供支持。
六是主动运动,增强体质。
鼓励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快走等。现场刘护士还介绍了“170-年龄=运动目标心率”的计算方法,帮助老年人把握运动强度,确保安全。
七是减少久坐行为,避免静态伤身。
“久坐不动也是一种‘隐性伤害’。”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哪怕倒水、拉伸、晒太阳都能带来积极影响,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便秘和慢性疾病。
八是维持适宜体重,纠正“老来瘦”误区。
“瘦不等于健康”,讲座驳斥了“老年人越瘦越长寿”的误解,强调适度体重、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才是延年益寿的科学路径。
九是定期体检,科学管理健康。
每年至少1~2次体检是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手段。鼓励老年人借助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资源,开展健康筛查、慢病监测。
十是进行饮食记录与自我营养评估。
建议记录每日所食种类,确保每日摄入不少于12种、每周25种以上食物。简单的体重监测与饮食打卡也能帮助老人及时调整营养策略。
轻松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为帮助听众巩固讲座内容,现场设置了轻松有趣的互动答题环节。问题涵盖“优先选择哪种蔬菜”“每日奶类推荐摄入量”“吃鱼推荐部位”“多样化饮食的意义”等多个实用知识点。大家踊跃举手作答,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关注老年营养,赋能幸福生活
讲座在一片温馨与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与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以前只知道多吃点,现在明白了怎么吃才是真的健康。”不少家属也表示会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共同为家中老人打造科学、快乐、温暖的饮食生活。
未来,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一区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临床实践和群众需求,定期开展更多贴近民生的健康科普活动,用知识温暖人心,用行动守护健康,共同迎接“老有所养、老有所康”的美好愿景。
通讯员:消化内科一区刘莹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