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常识
小切口,治大疼痛!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症状
那么你可能正在与跟骨骨刺作斗争!
当你尝试将脚尖朝上提起
脚跟向下用力时
如果脚底感觉像被针刺一样疼痛
并且用手触摸时还伴随着麻痹感
这可能是跟骨骨刺的信号
“针”心的痛
难以日常生活
62岁的陈伯最近心情颇为焦虑。大约半年前,他开始感受到每次脚一触地就伴随着剧烈的刺痛。起初,他并未对此过分在意,以为这只是日常劳作累积的疲劳所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痛感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尽管陈伯后来接受了正规的保守治疗,包括封闭注射、冲击波治疗和物理疗法,但症状依旧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小切口治
大疼痛
在家人的陪伴下,陈伯来到了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的关节外科求诊。接诊的谭永滔副主任医师,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X光检查结果,确诊陈伯患有跖筋膜炎并伴有跟骨骨刺的问题。
鉴于陈伯经过保守治疗并未见效,谭永滔副主任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微创跟骨骨刺清除、松解跖筋膜手术方案。在详细咨询中,他耐心地向陈伯及其家人阐释了各种手术方法的预期效果及可能伴随的风险,确保他们对即将采取的医疗措施有充分的了解和信心。
术前
术后
关节镜下跟骨骨刺
关节镜微创伤口
通过微创手术解除了陈伯的痛苦。术后2天后康复出院。
什么是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指足跟部下方(即足底后方)的骨质增生后形成类似刺一样的骨赘,跟骨骨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退变现象,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一般多在40岁以后多发。
正常的跟骨和有骨刺的跟骨
出现跟骨骨刺的原因
跟骨骨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有一些特定的情况也与跟骨骨刺的形成有关:
足底筋膜炎:长期的足底筋膜紧张和炎症是跟骨骨刺形成的常见原因。
不适当的鞋子:穿着不合脚或缺乏足够支撑的鞋子,会增加足跟的压力,从而促进骨刺的发展。
过度使用:长时间的站立或重复性的足部活动可能导致足跟区域的过度负荷和损伤。
足部结构异常:如扁平足或高弓足,可能导致足部压力分布不均,增加骨刺的风险。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足部的组织结构可能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损伤。
2、内在因素
体重问题: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足部承受的压力,尤其是足跟部位。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可能影响足部组织的健康和恢复能力。
生活习惯:长期站立或不适当的运动习惯可能导致足部慢性损伤。
3、外在因素
外伤:足部遭受的意外伤害可能引发长期的炎症反应。
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站立或重复性使用足部的职业可能增加骨刺的风险。
鞋履选择:经常穿着高跟鞋或缺乏足够支撑的硬底鞋,可能加剧足跟的负担。
跟骨骨刺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跟骨骨刺症状表现为足跟部位的局部疼痛和行走时的不适。起初,患者可能会感到足跟轻微的疼痛,但这种痛感在坚持行走数分钟后往往会有所缓解,这可能是因为足底筋膜在活动后逐渐松弛。然而,如果继续长时间行走,疼痛会再次加剧,影响正常的行走能力。
跟骨骨刺可以单侧发病,也可以双侧同时出现。疼痛的位置可能包括足跟内侧、足跟后部或足跟下方,其中足跟下方的疼痛最为常见。这种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时或长时间不活动后的首次站立时最为明显,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足底筋膜可能已经缩短并紧绷,需要一段时间的活动来重新放松。
跟骨骨刺的治疗
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
针对早期疼痛不是很剧烈、骨刺不是很大的情况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休息、冰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合适的鞋子、体重管理、冲击波治疗、打封闭等。
而对于那些疼痛时间较长、疼痛较剧烈甚至影响行走的患者则建议手术治疗:
手术又分传统的开放手术和目前比较流行的微创技术。
跟骨骨刺的康复与预防
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关节外科臧学慧主任提醒:
预防跟骨骨刺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长期剧烈运动,减轻体重,避免穿硬底鞋。跟骨骨刺术后要注意休息、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恢复,减少复发。
合适的鞋子:穿着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特别是对于有扁平足或高弓足的人。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减少对足跟的压力。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足部和小腿的肌肉。
避免长时间站立: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尝试定期休息或使用减震垫。
拉伸运动:定期进行足部和小腿的拉伸运动,以保持筋膜的柔韧性。
跟骨骨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退变现象,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但是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时候还是需要进行干预的!!
「赶紧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