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别让肝癌“卷土重来”!术后复查很关键
相信很多肝癌患者在术后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觉得手术成功了,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就没必要频繁去医院复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肝癌术后复查的重要性。
一、肝癌术后复查,为何如此重要?
及时发现复发隐患
肝癌术后复发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肝癌术后三年复发率约为 40%-50%,术后五年复发率则高达 60%-70% 。如此高的复发率,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炸弹”,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定期复查就像是给这颗 “炸弹” 安装了一个精准的 “监测器”。通过甲胎蛋白定量测定、B超、增强 CT 或者增强核磁共振等专业检查手段,能够在肿瘤复发的早期,甚至在患者还没有明显症状的时候,就及时发现蛛丝马迹。早期发现复发,对于后续治疗至关重要,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显著提高再次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监测肝脏功能恢复
在肝癌手术中,部分肝脏组织被切除,这无疑会对肝脏的正常功能产生影响。术后肝脏功能能否顺利恢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复查中的肝功能检查,包含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水平、肝炎病毒等多项指标,这些指标就像是肝脏健康的 “晴雨表”。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医生能够及时了解肝脏的代谢、合成等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肝细胞损伤、胆管堵塞等潜在问题。
二、不复查的严重后果
病情悄然进展
在不知不觉中,癌细胞可能已经在肝脏内重新生长、扩散,侵犯周围的组织和血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会逐渐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黄疸,使得患者的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腹水的出现,让患者的腹部逐渐膨隆,腹胀难忍,严重影响消化功能;消化道出血则更为凶险,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这是因为肝癌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生命也受到严重威胁。
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肝癌术后复查的关键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察觉复发或转移情况,原本通过早期发现,可能可以采用再次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有效控制病情,甚至实现临床治愈。但由于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这些原本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此时,即使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患者的生存率会大幅降低。许多原本充满希望的生命,就这样因为对复查的忽视,而走向了无法挽回的结局。
三、肝癌术后复查全攻略
一般来说,在肝癌手术后的初期,复查会相对频繁一些。术后 1 个月左右通常需要进行首次复查,此次复查重点关注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情况,比如肝功能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伤口愈合情况如何等。
之后,每 3 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内容涵盖血液学检查(像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等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肝功能、血常规等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腹部超声,能观察肝脏局部及周边情况,看是否有可疑结节出现;必要时还会进行增强 CT 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更精准地判断肝脏及其他部位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迹象)。
随着时间推移,如果病情稳定,复查间隔可适当延长至每半年一次,但仍需要长期坚持规律复查,切不可因为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就忽视复查工作。
复查的具体项目
血液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及术后监测极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多数肝癌患者术前 AFP 水平较高,术后若肿瘤复发,其数值往往会再次升高。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同样对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和 AFP 联合检测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这些指标能反映肝脏的代谢、合成等功能恢复情况,也有助于判断术后肝脏有无受到新的损伤或出现异常病变。
血常规:查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计数情况,了解患者身体的基本造血情况以及有无感染、贫血等问题,因为肝癌术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容易出现这些血液相关异常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操作简便、无创且价格相对较低,能清晰看到肝脏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血流情况,对于发现肝脏内较小的复发结节或异常回声区有一定作用,是肝癌术后复查的常规检查项目。
增强 CT 及磁共振成像(MRI):它们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肝脏内病变的细节,区分是术后正常的瘢痕组织还是肿瘤复发,并且对于判断肿瘤有无侵犯周围血管、组织以及是否出现远处转移等情况有着重要价值。
总之,肝癌患者术后定期复查不容小觑,只有严格按照医嘱规律复查,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术后的健康状况,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文内图源网络,侵删)